傅青主
明末清初人物,姓傅,名山,字青主,號朱衣道人。
生於公元1607,死於1684年(明代萬歷三十五年──清代康熙二十三年),享年77歲。 為當時著名的反清義士,因當道士可以不用剃髮留辮就進了壽陽五峰山龍池觀,拜全真道的北方道長還陽真人郭靜中為師。此外傅青主亦是當代名醫,一生救助許多 貧苦人家,藥方使用上力求藥材簡單價格低廉但不減療效。晚年曾被薦為博學鴻詞,但抵死不從,以利刃自刺大腿股間聲稱股疾難行,在離京三十里處拚死不前,最 後終得還鄉。
本書分為兩段,第一段主要在描寫傅青主受送謙拖累入獄九日,絕食後獲救的經歷,根據我查來的資料所知,這段經歷的描述是「先生入獄,抗詞不屈,絕食九日,幾 死。門入出奇計救之生還。」(全祖望在《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至於是什麼奇計,作者很巧妙的避過不談,在劇本只是含糊其詞的帶過,很輕鬆的避過這千古 謎團。
第二段主要在描寫傅青主晚年受薦博學鴻詞與他醫者仁心的情況,一開場是傅青主到一廟裡賞花,許多窮苦人家與富人便趁此時機求醫,尤於傅青主醫人有不醫貴人的 原則,那些富貴人家只好換上破衣等待傅青主救治。嗯……病症的說明幾乎沒有,只是很神奇的就開了藥方治療、或動了簡單的小手術救治病患,對於富人的疾病則 是敲了一大筆竹槓後分給周圍的窮人。此段中在提到傅青主為醫而不論遠近,甚至跌落山谷險些喪命的情況,我想用意是在神格化此一人物。再來便是重點抵死不任 博學鴻詞的部份了,清庭當時有感明末許多能人賢士隱居鄉野不為所用相當麻煩,便搞出個博學鴻詞要地方舉薦當地有能之士進京應試,傅青主在屢次抗命不成後, 真的被抬著出發了,但就快到京城時卻賴著死活不肯繼續走,最後終於得以還鄉。
在讀了姚一葦的自序後,其實多少也知道他為什麼寫出這樣的劇本,我想最大的主因是「劇作家的社會責任」迫使他動筆的,他的自序中提到「多年以前我看到「良相佐國」的電影,使我十分感動;後來我又找到了Robert Bolt的原劇來看。我想將來也要寫一部表現我國偉人的傳記劇。」我的感覺是他覺得自己應該對整個社會文化有所供獻有所責任,應該站出來寫些什麼而動筆的。
第一.他是一位藝術家。傅青主在詩與書法上均有傲人的成積,雖然本人一直否認但卻受到許多人的推舉。
第二.他是一位傳奇性人物。一生為反清大業奔走,跑遍許多地方查看情勢,並以一身醫術與文藝修養得到許多人敬重。
第三.他是一位名醫。而且是一位專醫貧苦百姓的名醫,用藥力求可以不花錢也有效的地步,對於富貴人家是百般刁難甚至不聞不問,權貴人士想給他醫還得裝窮、裝苦才得救治。第四.他是人道主義者。
這第四點我就真的很有意見了,因為自序中有提到「奴人害奴病,自有奴醫與奴藥,高爽者不能志。胡人害胡病,自有胡醫與胡藥,正經者不能治。……以高爽之醫治 奴人,奴人所不許;以至正經之醫治胡人,胡人不許。所謂不許治者,不治也」,就一名醫生來說,他明顯是違反醫者仁心的,以富裕程度來區別醫與不醫倒是還 好,因為富貴人士有錢與閒去尋求好的藥材與大夫,但窮困之人往往只能嘆息等死,但如果以種族、出身去限定就非常殘忍了,這讓我想到台灣目前要加入世衛組織 的情況,大陸的霸道讓台灣身處於保護網之外而飽受批評。
我只能說傅青主根本稱不上是個人道主義者,他本身的好惡已經蓋過了學醫之人應有的原則,他是個救苦 救難的活神仙這點我不否認,但還算不上是個人道主義者。這點我不知道作者自己怎麼想,但給我的感覺是神格化後再神格化,或許是他的社會責任感與強烈的民族 情緒所導致,給我感覺這劇本很假、很虛偽他希望劇本一切都很中國,不沾染一點西洋氣息就可以看出他對中國文化被西方影響很有意見,也非常不滿,應該是這樣 的情況下讓他寫出這樣的東西,並對傅青主推崇至極,但本身的出發點受自己的情緒影響太深,並沒有好好的處理題材,很可惜……
當然,這只是個人感想,也包括我個人的喜好,我對於神格化甚至神化似的推崇是挺感冒的,這本書其實還是有可讀之處,尤其是開場的「定場詩」讀起來還滿有些味道的,負責唸出定場詩的負鼓盲翁應該有其特殊意涵在,如果我的看法沒出錯,應該是在代表被矇閉的良知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