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 Spaghetti Monster

2007-10-19

你吃對藥了嗎?

幾天前看到一篇新聞報導,有民眾因中耳炎就醫,並依醫師指示服用,最後導致尿毒症需要洗腎。

這新聞的重點在於該名病患服用藥品的劑量有很大的問題,也凸顯了台灣一般民眾比較缺乏用藥安全的概念與認識。



之前在上勞安課程時,化學性危害的部份有引用所謂的「Paracelsus法則」(Paracelsus被尊稱為毒物學之父):沒有東西是無毒的,所有東西均是有其毒性的,沒有無毒性的物質,僅有劑量可決定一物質是否具毒性或不具毒性。

這是用藥安全的最基本概念,亦是服用所謂保健產品的基本安全常識,例如最近很流行的納豆,雖然他的確有其價值存在,但很多人其實不知道他是高普林食品痛風患者絕對不能吃太多,另外他有抗凝血的作用吃多了可能造成血流不止的現象,曾經有醫師投書平面媒體指出不少有腸胃出血的病患通常都在不知不覺間使用了一些抗凝血的藥物、食品,經勸阻停用後出血現象都獲得大幅改善。

亦有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的病患拔牙後失血過多死亡,雖然當時看到新聞時並無報導使用何種藥物只是很籠統的寫個止痛藥,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所導致的(某些NSAID會有血液功能方面的副作用,包括凝血功能不全、白血球過低症、血小板過低症等等)。

台灣現今除了衛生署那個藥物諮詢網,其他的用藥諮詢管道其實不多。通常醫師也不見得會提醒病患用藥安全,至少我遇過的醫師沒有幾個在這方面有多加解釋,通常都等到我自己開口才有所回應,更多是避重就輕簡單帶過。

去醫院拿藥回家上GOOGLE查藥品完整資訊似乎已經成為我就醫的一種既成模式。

醫師的說的都對嗎?我想不盡然,要不就不會有誤診或服用超高劑量導致強烈副作用的情況,雖然不是每次都鬧很大,但每爆一次醫病關係就受到不少考驗,有些醫師其實會利用各種方式促使病患回流,或者將一些東西誇大取信於病患。

記得前幾年傳出健保不給付胃藥的新聞,其實不是不給付而是給付的胃藥不同了,很多醫院藉此要求病患自費買藥。家人在某間醫院治療檢查時,有醫護人員告訴我們「顯影劑有分健保給付跟自費的,自費的比較安全」一般人聽到比較安全多半會選擇自費,當時我們也是。

一直到後來我才知道所謂的比較安全其實相差不大。

事實上的確有些病患在使用顯影劑時可能有比較明顯的副作用,但如果沒有藥物過敏病史的人其實大可不必使用比較安全的顯影劑,但有氣喘、腎功能不佳(如長期服用NSAID的病患)、糖尿病患者要特別小心一些,他們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一點(這方面有疑慮最好在做檢查前詳細請教你的主治醫師),健保給付跟自費兩種死亡統計上都差不多在十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四,其實基本安全已經屬於比較高的藥品,在沒有詳細解釋的情況下不少人都選擇自費。

胃藥亦是如此。當時消息鬧得正大時,我正在想胃藥要怎麼辦時醫師突然問我:「你之前吃的藥健保現在不幾付了,要不要換藥?」

「唔,健保有給付胃藥?」

「有啊!只是跟之前不同,你是要自費吃之前的還是改健保藥?」(最後是改健保藥)

家人在上述那「某間醫院」就診時,就自費了,因為醫師告訴他胃藥要自費啦!(頂多是告知不完整,健保是不給付之前吃的胃藥,不是不給付胃藥了)我曾經說過我就算倒在那家醫院門口也要去其他醫院,有印象的朋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算了,要是被告我可是很可能直接等死的。

記得之前也出過幾次給錯藥吃死人的案子,那幾次之後對藥品的核對比較嚴謹了些。如果有養成確認藥品的習慣其實這種遺憾會比較少的,網路上也有不少圖文並茂的藥品資料──實際上會找來看的人有多少呢?我想不是很多吧。

之前在爬文時看到一個很有趣的人,她的習慣非常好,好到除了想瞭解自己吃的每一種藥物外,還去買了一本兩千餘頁的藥典經常使用。她頭痛吃阿斯匹靈,生理期時吃短效的NSAID,如果沒用再吃比較強效的NSAID,症狀持續兩天沒有改善就去就醫,其實這樣對於一些小毛病就很足夠。

現在藥房買到的藥品使用說明書其實都很詳細,有些比較需要注意的副作用都有註明,用藥前不是打開包裝吞了就好了,順便看一下每一顆藥有多少毫克、公絲?而此藥品每日最大使用量是多少?建議多久服用一次?什麼樣的症狀出現應馬上停藥迅速就醫?

這些東西多少人去看個仔細了?

很多時候,醫師說的都不見得比那些說明書仔細,通常比較有心一點的頂多告訴你比較有可能出現什麼症狀,或是以他的經驗這種藥哪邊比較容易出問題,但實際上藥品的副作用不可能只有一兩種,比方NSAID一般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在於腸胃方面,但如果你隨便買一盒NSAID藥品仔細看他的說明書你很可能會嚇到,這或許也是醫師不常詳細解釋的原因,有些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極低,說了還可能造成病患壓力與不適,倒不如不說好。

這部份就要看病患的接受度了,如同上頭說的「Paracelsus法則」,其實不能接受的人還是存在的,藥品的安全性應該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

許多人聞類固醇色變,早期被稱為美國仙丹的類固醇可以說是聲名狼藉,但實際上如果運用得當,其實其副作用遠比不當治療可能的危害小很多,任何藥品都有副作用存在,只是不見得會發生在你身上,我老是看到許多人自己吃了有效就四處介紹當成萬靈丹,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即使你使用的是比較安全的藥品,但其實還是有風險存在的。

有些人會擅自停藥,這也是不太好的現象,有些藥品的作用方式需要服用一段時間後才有療效,擅自停藥很可能造成病情惡化,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抗憂鬱症的藥品,有些藥品必須投藥達4星期才有明顯效果,有些病患擅自停藥的結果就是導致病情惡化該藥品必須用個長的時間才能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或許有些人對名人比較感興趣,那可以去查查早年活躍於螢光幕的歌手范曉萱得了憂鬱症的相關資料。

有些人則是喜歡聽信偏方,服用成份不明的草藥(很多都有加西藥),中藥也是藥,使用不當一樣會傷身甚至死亡。

天然的不代表無毒,自然界中會使人喪命的物質多不勝數。

台灣會成為所謂的洗腎王國,其實跟民眾喜歡使用偏方或錯誤用藥有很大的關係,少數如同新聞報導是因為缺乏警覺性過份信賴醫師才造成傷害,其實平常多留意自己吃的藥,多問問醫師或藥師是比較好的。

除了慢性疾病外,一般短期使用的藥品其實可以不必太在意傷不傷身的問題,例如拔完牙除非你對止痛藥過敏,否則吃一顆效用長一點的NSAID遠比你在那裡痛的要死要活比較好。

一般人正常無毛病來說NSAID代謝非常快也沒有所謂毒性累積的問題(使用間隔不能太短),以Ibuprofen來說主要代謝是靠腎臟,一般成人使用量為 1200~1800mg,最末次投藥後24小時內可代謝完畢,其實如果對該藥無過敏、無藥物交互作用的顧慮、非長期使用、無明顯劇烈的副作用,可以不必太擔心(除非你吃到假藥)。

認識每一顆你吃下肚的藥,會遠比等人告訴你還好,再不然最低限度也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該盡速回診確定病情或是否持續用藥。

另外,有些副作用初期不明顯,如果家中有人才正需要長期用藥,別怪醫師遲遲不肯開連續處方籤,等確定藥品對患者無明顯副作用時再來長期使用其實會比較安全。

喜歡自己買成藥的人更該詳讀使用說明,市面上其實到處都買得到醫師處方藥(這該怎麼說?不是這篇重點,我也不怎麼想談),事實上有些藥我是買了看到盒子的說明才知道是醫師處方藥,不管如何,處方藥都必須小心使用,除了說明書要看外更應該主動去瞭解這藥品的性質與危險性,使用上也千萬別超過建議使用量,如果症狀沒有好轉應該馬上就醫求診,有時候自行服藥會讓病情更糟糕的(有些藥品只能暫時舒緩症狀,反而會延誤你就醫的時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