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與反海角
海角七號可以說是最近一部很火紅的電影,但隨著聲勢慢慢高漲,很多東西都快速變質了。當然我不是不樂見就這麼一部電影的出現,但隨之而來的一些東西,讓人怎麼樣也開心不起來。
有人說,這是一部靠傳媒與網路拱起來的傳說,其實在新聞報導海角一片創佳績之前,網路上就出現了一些反感的聲音,這部份所謂的海角直銷團功不可沒。
看海角彷彿成了一種功課,不看還不行,會被冠上各式各樣的帽子。當然你完全有拒絕看海角的權利,但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在談,很難說不被影響到甚至沒有話題可聊,當一種休閒或興趣造成一種壓力時,當然反彈的聲音就隨之出現。
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拒絕,你可以反對,但代價就是你可能會因此顯得孤獨或遭受排擠」。
我們都說人類是群居的生物,不讓自己突出或合群是一種在團隊中生存的方式,或許正是這樣造成了一些不懂得拒絕的人困擾。
電影這東西覺得好與不好其實是不需要理由的,那之後的心得文章與討論,其實不過是在為了那當下的情感尋求合理化的公式而已。
話說我通常對流行的反應都慢了好幾拍,俗稱捏他、雷(意指接觸作品前,被透露了劇情,導致欣賞的興致大減)的情況我非常嚴重,不過我一點也不在意被捏到就是了,我可以從頭到尾把一部作品聽人講完,然後自己看完後還是覺得很享受。
我對這種防雷體質其實相當滿意就是了,我認為一部作品是需要你親身去感受的,講話的語氣與神情都不可能聽人講述時就可以完全瞭解,你要知道對你敘述作品的是人不是朗誦機械,他不可能照本宣科完全傳達給你所有訊息,有時候我反而覺得被捏一次還比較輕鬆一點,你可以很快速的掌握一些東西然後專心去挖掘其他比較難注意的地方來品味。
海角為什麼好看?很多人可以從演員、時代背景、導演甚至那臺機車跟你講個沒完沒了。
海角為什麼難看?不少人也可以從劇情、角色深度、台詞甚至民族文化講的頭頭是道。
我感覺最哭笑不得的,應該是反日、親日與原住民問題也出現了,海角要開始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了嗎?
無論你討不討厭日本,畢竟台灣曾經被佔領也曾經有不少的日僑存在,殖民地擺脫不了過去陰影的論述實在是令人噴飯;而故事採這樣的背景,被認為是想討好日本也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另外海角BOT了原住民這種說法,也讓我不知道該講什麼。好吧,是我比較遲鈍一點,當勞馬拿出照片說這是他的魯凱公主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演原住民喔!
在這之前,角色設定也沒有感覺到什麼歧視的味道,我是不曉得這位記錄片工作者是怎麼看出歧視的,酗酒?真的喝到掛好像也只有那一幕,這種情況應該不會有什麼族群分別吧?還是說,所謂福佬人的警察會比較神勇,婚姻都很美滿、都不喝酒、都很厲害?
扮小丑?不會吧!勞馬的父親鼻頭被貼個叉叉時,好像是代表會主席比較像丑角。其他場景,有嗎?反而是喊出「幹!我是國寶耶!」的茂伯比較接近丑角。
馬拉桑部份嘛,其實我一直覺得馬拉桑與琉璃珠的出現挺牽強的,如果只是一個業務角色應該有很多的選擇,除了是導演的堅持外好像也沒有比較合理的解釋,或許真的處理的不好,沒有突顯出這兩樣東西出現在電影裡的意義,不過我也不認為如果照他所說讓原住民自己詮釋會比較好,畢竟這是部商業電影不是記錄片,處理的手法會比較重要。
還是他把電影當成記錄片在看了?如果是這樣我會感覺更莫名其妙。這跟仇日親日吵成一團算是同等級的東西...
如果要說遺憾與不足部份的話,茂伯這角色大概是最讓我感覺到遺憾的,海角中採用一個比較詼諧趣味的角度去描述一些沉重的東西,茂伯這角色雖然率直可愛很有親切感,但很不幸的是角色底子沒有打好,讓他成為了一個只是愛現的老人家。
海角之前,誰還記得月琴?誰還記得陳達?多少人還知道傳統戲曲不是只有歌仔戲與布袋戲?
片末開唱前,鼓手的鼓棒不過也是切個畫面就丟到機車行老闆一家人身上,為什麼咱們國寶的鈴鼓就是要飛在半空還好像看不到誰接住了?
其他最讓人哭笑不的的大概是髒話的描述,看之前一堆人形容的好像三句話不離三字經似的髒話滿天飛。但真的看完之後還真是哭笑不得,如果這樣就叫髒話滿天飛,那陳松勇跟柯受良大概就是髒話之神了...
還有人擔心小朋友亂學,這點可能真的跟生活際遇有差,我有時在一般情況下聽到的,都比任何國片還精彩就是了。如果我高職某位老師上鏡頭不會怯場的話,我覺得他還有可能幹掉陳松勇跟柯受良在一些電影中的表現。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人真的是像生活在無塵室那般,生活個幾十年連一句髒話都聽不到,當他聽到茂伯那如雷貫耳的一聲幹、靠夭時,在明白那是髒話時深深覺得國家民族遭受重大的精神汙染,那他大概很有立場去抨擊吧。
有人說海角是"我們的電影"恐怕就是這樣,有些粗話是很標準很在地自然的,親切感也是一種吸引人的地方,當然如果你屬於無塵室一族,就算了,我個人認為與其冒著被汙染的風險,你直接承受跟其他人暫時脫節的危機可能比較好一些。
其實阿嘉與友子的角色也差不多是這樣,一個是鬧脾氣的小少爺;一個是不被重視的萬用翻譯,實際上這些角色背後的故事不會只有這樣,可以說是單獨切一段交集的部份呈現出來而已。
2 則留言:
一堆人在討論也只是因為你也是這些人的其中個,還有更多人沒在注意什麼海角不海角的啊。平常也都沒在看電影的也不會為了趕流行而去看電影啊,這叫做習慣。
套用一個記者常用的術語不就叫做海角正夯嗎?但是平常也沒在注意的人,才不會管海角夯不夯呢,頂多就是看到電視報一下海角正夯,夯個三十幾秒而已。
這部份我倒是想寫但是忘了提,對一般人來說,看電影應該是一種很愜意的休閒,想看而且喜歡才去看。
但是很多直銷團是用支持國片為口號在拚命喊,老實講我不會覺得國片就應該去看就是了。
海角其實也有平常不看電影的人去看了,除了一種口碑相傳外,還包括電視媒體的強力放送,電視的能見度與廣告效益是很可怕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公司捧著大筆錢去做廣告,不就是看中電視媒體的廣告效益嗎?節目收視率還是跟廣告主談價碼的重要數字呢,雖然觀眾未必買單,但增取可能的曝光機會是基本行銷方式,更別題有些藝人靠緋聞在炒作能見度了。
有時候在新聞會出現一些美食消費訊息,你覺得這真的是新聞嗎?
如果啦,你想推銷出去的商品能在高收視的時段夯個三十秒,其實是很珍貴的機會呢。
誰敢打包票觀眾在廣告時間不會轉台?那廣告主錢燒砸廣告不就成了笨蛋嗎?
我想你是小看了被各新聞臺輪流炮轟式報導的廣告效益了...
也因此,最近才開始的看的人,很容易被直接冠上盲從的帽子...
比較晚知道又有興趣的人其實比較衰,看跟不看都有事。我知道這樣講可能又有人有意見了,不過人生在世除非至始至終都能保持冷眼看世界的態度與古井無波的情感,否則跟周遭人互動,受到點影響是難免的事。
所以我通常都會避免寫太熱門的東西,等情緒都沉澱後會比較好下筆。不過最近不曉得是哪根神經出問題就是了...等正常了應該就不會有這種講流行的情況了XD
很多事,沉澱之後去看去想,會比較有味道呢。
張貼留言